close


(上圖:米蘭大教堂廣場前)


        已經分不清楚是巷弄還是街道,米蘭的市區道路比想像中狹窄的多,即使是主要幹道卻連一部遊覽車都嫌擁擠,兩旁建築混合了歐洲自古以來的藝術風格,有時可以在同一個建築物的兩端,看到一邊是文藝復興時期式樣的建築,而另一邊卻是典型巴洛克式樣的建築。有趣的是,建築物之間幾乎不存在著縫隙,雖然看似擁擠但是視覺上卻異常協調,處處充斥著美學與藝術,讓人目不暇給。


 



(上圖:蔚藍的天空上刻畫著十字型的飛機噴射雲)


 







        在達文西廣場前下車,右手邊就是著名的斯卡拉戲院,這裡原是聖瑪利亞斯卡拉教堂,後而改建為劇院,這算是歐洲非常知名的劇院之一,斯卡拉是350部歌劇的首演場地,其中多部更是著名歌劇。這裡也發生過許多知名的事件,包括與維爾第的衝突事件。很可惜的,我們的時間不足以進入參觀並坐下來欣賞一齣新樂劇(更可悲的是,我們只花了不到五分鐘端詳這座有名的劇院),唯一可以安慰我們的,只有在廣場前不停的拍照。


 



 



(上圖:斯卡拉劇院正前方)




 




廣場中佇立著天才達文西的石像,許多人們躲在廣場的樹蔭下休息,越過頭頂的陽光盡情的揮灑其熱力,超高溫差取決於是否有陽光照射,如果在台灣,這種太陽下,早就被悶死了! 


 



(上圖:李奧納多‧達文西像)



(上圖:達文西廣場)


 


        不敵炙熱的陽光而快步穿越廣場,眼前就是有義大利的客廳之稱的『艾曼紐二式迴廊』,雖然這裡有知名的玻璃天棚與高踞屋頂的四季壁畫,但這十字型的長廊內琳瑯滿目的精品與商店,才是人潮聚集的主要誘因,轉角的麥當勞看起來相當高檔,但卻淪為艾曼紐迴廊遊客廁所。


 



(上圖:艾曼紐二式迴廊的出入口)


 



 



(上圖:艾曼紐二式迴廊中央屋頂)


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在這裡不免要小吐苦水一番,在經歷過自由行的放縱後,我真的很難以適應這種行動處處制肘的團體行程,想好好的漫步在古典的迴廊中,稍加揮霍口袋裡為數不多的旅費,這邊看起來真的非常好逛,光是在這精緻雕琢的建築中看著光鮮亮麗的櫥窗,就是一大享受!!但導遊催促聲一路將我們拉回現實,我們大約花了五分鐘匆匆的經過了這歐洲知名的商場,只留下了遺憾與抱怨聲。



(上圖:十字型的迴廊中間,接近屋頂處有四幅壁畫,分別以四季為主題)




 




眼前豁然開朗,米蘭大教堂正門前的廣場就這樣跳入視野中,一如所有知名的大教堂,氣派的廣場絕對是成功教堂的必要要件,也是人群聚集的好所在! 在這裡的人形形色色,當然你可以不用防備所有的人,但是主動過來攀談的人就要特別的注意! 我在穿越這教堂的短短路程中,就被一個人拼命的拉住我的手並在我手上綁上一條小帶子,我一直試圖拒絕他,並且迅速提升我對於周遭的警戒感,最後雖然沒有甚麼損失(甚至還賺了一條帶子),但仍然是虛驚一場。別以為這就結束了! 第一個麻煩剛走,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手玉米好像很好心的讓你餵鴿子,用半強迫的方式將玉米塞到你手中,一旦玉米被鴿子吃了,你就倒楣了! 他們會一直不停的向你要飼料費,直到你掏出空空的口袋說你沒錢



(上圖:米蘭大教堂正面)


 





(上圖:米蘭教堂廣場前的皇帝雕像)


 



(上圖:被強迫餵食鴿子)


 




        米蘭大教堂歷史非常的久遠,真正開始修建應該是在西元1378年,歷經五百年的時間,各個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,融匯了古典、歌德、文藝復興、巴洛克等風格,像是一部小型的歐洲建築藝術史呈現眼前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欲發掘眼前的歐洲文明瑰寶,如果沒有相對應的知識,也只能走馬看花。雖然行前讀了幾本歐洲建築藝術與教堂文化的書,但倉促抱佛腳的我仍是不得其門而入,米蘭大教堂不僅是一座知識的寶庫,更是人民精神匯聚之地,澎湃的氣勢即讓我們感受到人民虔誠的力量。在教堂內外高談闊論著建築師與藝術家巧奪天工的工藝固然有意義,但體會米蘭人民自古以來精神力的聚積更是讓人動容。


 


 



(上圖:漂亮的玫瑰窗)




 




        米蘭大教堂又稱為聖母降生教堂,號稱世界第三大的教堂,僅次於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及西班牙的塞維爾大教堂,從正面觀之,許多高聳的尖塔以飛昇姿態向上延伸,塔上雕飾代表著向上天邀功之意,細長、高聳、飛昇與尖拱、飛扶壁,明顯的歌德風格。正面大門是由拿破崙下令完成,雕刻著巨大的壁柱,由高聳的正殿與側殿間形成一個雄偉的三角型,五扇大門上記述著聖經故事與歷史,華麗的雕琢又帶有巴洛克的風格。


 



(上圖:五扇大門都是故事書,

左邊數來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,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;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,講述的是聖‧安布羅吉奧的生平,第三個最大的銅門是1906年完成,重37噸,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;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,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;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,表現的是從聖‧卡羅‧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。
上圖為第一個銅門)


 




 





 


       電梯位於教堂的後方,需要買票才能乘坐,依序排隊並進行安檢,就可以搭乘電梯來到教堂的頂樓(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循階梯而上,這可以讓你省些旅費)。在這,不僅要看那無比華麗的雕飾與飛扶壁、尖塔與玫瑰窗,如果能再注意腳下那溫潤滑順的大理石與特殊的引水道設計,應該會有加分的效果。不論是雕像、怪物出水口還是飛扶壁、玫瑰窗或是牆壁上的花紋,無一不是重點! 難怪要花上五百年,這裡每一小塊元素都是偉大的工藝品,不論是身體或視覺所及,都是奢侈的藝術盛宴,馬克吐溫更貼切的譽其為「用大理石寫詩」。


 



 








 


 


設計師的巧奪天工不僅在於物體的本身,各種自然的條件也必須備考量,尤其是光線!如果沒有在南歐這種艷陽,也無法完美展現藝術之美。


 





 




(圖說:飛扶壁,歌德式建築使用大量的尖拱與栱住,向上延伸頂部的空間,卻為因光線的要求而大量減少了支撐壁的使用,但為了分散拱頂的側推力((拱型會產生向兩側推擠的力量)),使建築可以達到高聳的效果,就需要另外的支撐,這就是飛扶壁的作用,也就是分散拱型的側推力。)


 





 




        歷經了數百年的歷史,即使是堅硬的大理石,也被信眾的足跡給磨損。半開的窗內傳來陣陣的彌薩曲,即使是身為遊客,亦不免被這種莊嚴肅穆的氣息鎖影響。從頂樓往下看,可以以不同角度觀望教堂周遭廣場、教堂右側的當代藝術博物館(前王宮,於1778年建成,屬新古典風格建築)與艾曼紐二式迴廊;往天際看去,貼滿金箔的聖母瑪利亞閃耀著金色的光芒,這座聖母鍍金雕像,高4.2米,重700多公斤,由3900多片黃金包成,可以想見人民對於其虔誠的程度。


 





 





(上圖:於大教堂頂端,高四公尺身貼3700片金箔的聖母像)


 


        教堂的內部又是因為時間的因素,無緣親身體驗,不過根據資料,大廳內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,頭部是白銀築就,軀體是主教真身。 教堂屋頂有一小孔,正午時分,陽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屬條上,古人以此計時,稱為"太陽鐘"


 





 




旅程相當匆促,我們在導遊的領導下必須前往下一個景點,雖然不捨,但是也不能因此造成團隊的負擔吧! 只好下次有緣再見啦。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yLovesC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